服务热线 虚拟漫游 微信购票 游客意见
调查表
市场调查
问卷
返回顶部
景点介绍
Scenic spots
名家笔下的天涯 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景区概况 > 景区文化 > 名家笔下的天涯 > 正文

郭沫若 天涯海角

来源于:郭沫若发布于:2021-09-14 13:09:12

6750 0

郭沫若

郭沫若(1892-1978),四川乐山人。早年参加北战,组织创造社。曾任全国文联主席、政务院制总理,中国社科院院长,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,文学创作之外,擅甲骨文、金文及中国古代史研究。有《郭沫若文集》、《郭沫若选集》。

 

天涯海角

 

天涯海角在海南岛南海岸上,地属崖县。位于崖州湾之东与三亚湾之西,适当其中。由榆林鹿回头乘汽车沿海岸西行,约半小时即可到达。今已辟为游览区,来榆林的人多往游览。如由海口经西线而来,则必先经其地。每驻车歇息,以揽山海之胜。

 

1961年春节前二日(2月13日),我乘飞机由湛江飞来榆林。19日上午与同游者二十余人前往天涯海角。其时情景,余于日记中记之颇详。

是日也,天气晴明,海水平净。东瑁、西瑁二洲,如巨鲸二头相欢浮游于三亚湾中。海水呈深蓝色,近岸处则青如翡翠。帆船三五,在远处如画中点缀,寂然不动。空中有白云呈波状。岸上细沙如银,滨海潮湿处色呈微黄。奇石磊磊,纵横聚落。石身多呈流线形,顶秃而圆,如馒头,如面包,如蹄膀,如复舟,如砗磲贝壳,如大弹丸,如巨炮弹。时或判而两之,啮而巉之,不可名状。石高低不等,高者可逾四丈,低者才仅尺许。

进入游览区之处,有一石较高大。在其顶端,面西偏北,有“天涯”二字,楷书。其下有“海阔天空”四字,字较小,隶书。绕其下,折而西,在丛石中又有一石更高且大,其近顶处,面南偏东,有“海角”二字,行书。字皆横刻,由右而左。“天涯”与“海角”四字大小略等,估计横径当逾二尺。相传为苏东坡所书,但字体殊不类。

其时,适遇渔民分成二群,正拉曳拦海大网。同游者二十余人,同往协助。渔民初出意外,继之相得甚欢。但惜时已近午,有人须遄归乘飞机去海口,渔网离岸尚远,未能竞其事。

 

 

在东头,相距约五百步,别有大石一群。其中一石最高大竖题“南天一柱”四字,右侧有“宣统元年”四小字,无题者名名家笔下的一地方领导同志嘱余题诗,谓可刻诸石上以留纪念。我因成即事诗一首。

 

海角尚非尖,天涯更有天。

波青湾面阔,沙白磊头圆。

劳力同群众,雄心藐大千。

南天一柱立,相与共盘旋。

 

今案谓为“天涯海角”者,殆指中国领土之尽头,实则海南岛之南尚有西沙群岛、南沙群岛等。故我有意翻案谓天涯既非天之涯,而海角亦非海之角。若再扩而充之,则远可至南极大陆探险高可作宇宙飞行,更无所谓涯或角。

 

 

转瞬已过一年。今年1月11日又作海南岛之游。由广州乘飞机,不及四小时便飞抵鹿回头。次日即重访天涯海角。去年所题“天涯海角游览区”七字已上石,字在“天涯”石上,面北,由公路下车,即可望见。所题诗则刻在“南天一柱”石群之上,面西。刻时闻以二人之力积七日乃成。石质坚脆而粗糙,下钻,石易崩碎,不能如意。故刻划中每现白垩补缀痕。如此费事,深感内愧。

一切风物,与去年无殊。唯无拉网之渔民,而有渔船二艘横陈于滨岸水中同行者从岸上草丛中摘来红豆几枝。此地红豆乃草本,子名相思豆或鸳鸯豆,可以喂马,故又名马料豆。粒呈卵形,如绿豆大。色鲜红而有光泽,著荚之一端则浓黑如漆。红处占十分之七八,黑处当十分之二三。质甚坚,与木本红豆无殊。然木本红豆呈三角形,粒大而扁,色深红而无黑彩。所谓“红豆生南:涯国,春来发几枝”者,不知何所指。

木本红豆树,在左太冲《吴都赋》中称为“相思之树”。文选注云“相思,大树也。木理坚,可作器。其实如珊瑚,历年不变。东冶有之。”东治,在福建闽侯东北冶山之麓。此树,往年在桂林曾见之,实为大乔木。一月前游端州鼎湖山及七星岩,复多所见,子亦正届成熟期。所可异者,端州有木本红豆而无草本,崖州有草本红豆而无木本。但均以冬季成熟,并非春来始发。同是豆类,同生南国,同如红色之宝石,在南游北返之人,同谓之为“相思子”,似亦无所不可。

旧地重游,山海虽无殊,而人事却有小异。因复成诗一首。

 

海日曾相识,重逢已隔年。

字蒙刀作笔,诗累石为笺。①

红豆春前熟,②青山天际燃。

临风思往事,犹有打渔船。③

 

 

重游天涯海角后之五日,得《崖州志》(光绪三十四年重修)而阅之。在其第二十十二卷杂志一金石类中有“海判南天石刻”及“天涯石刻”二条,分别注云:

“‘海判南天石刻在下马岭海滨巨石上,字大三尺许。康熙五十三年(1714)十一月钦差苗曹汤巡边至此镌。”

天涯’石刻亦在下马岭海滨石上,与海判南天’相去咫尺。字大三尺许,旁镌‘雍正十一年(1733)口口口程哲’。字四寸。”(案据另一资料,程哲乃雍正初年崖州知州。)

既得此资料,因三往天涯海角目验。在“天涯”二字之旁确尚有小字,依稀可辨。“雍正十一年”五字在“天”字之右,“程哲”等字在“涯”字之左。“海判南天”四字及其款识,则毫无痕迹可寻。康熙五十三年至雍正十一年,相隔仅二十一年,何以隐一显至于如此殊不可解。④

于时日已将暮,遇渔民青年男女一群,人左右手各倒提一鱼欣欣然同就归路。其中有人向我辈含笑点头,我以举手礼答之。----“还记得吗?去年帮助拉网的人,今年又来了。”含笑者愈多,笑愈密,而点头愈频。此乃绝好诗料,因复成诗一首。

 

去年助曳网,今日来何迟?

访古字方显,得鱼人正归。

点头相向笑,举手不通辞。

有目甜愈密,⑤惠予以此诗。

(1961年2月)

 

①笺:天涯石刻作“签”。

②熟:天涯石刻作“发

③渔:天涯石刻作“鱼”。

④近已发现“海判南天”石刻,在“南天一柱”近旁巨石上。

⑤俞:天涯石刻作“逾”。